的确,这个国家有很多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基础设施很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很多优势,据说,印度工作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而我们在35岁以上[注70]。
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浙江银行业不良资产率快速攀升,不仅是浙江特有的问题,也反映了全国的共性问题,值得普遍重视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登记、流转等基础性工作,探索开展三权抵押试点。
——粮食主产区农村信用社经营困难,部分机构风险处置难度大。持续深入开展金融进村入社区等三大工程。2012年农业保险承保农作物面积达到9.7亿亩,占全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0.2%,2007至2012年,累计向1.13亿户次农户支付赔款551亿元。截至2012年末,涉农贷款余额17.6万亿元,2008年以来的年均增速达到23.6%,比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4个百分点,其中农户贷款3.6万亿元,较2007年末增长1.7倍,有8524万农户获得信贷支持,覆盖面持续保持在30%以上。我国农业保险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涉农信贷风险尤其是因重大自然灾害形成的巨额信贷损失缺乏分散渠道和补偿安排。
在确保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的基础上,将信贷资源优先配置到农林牧渔和种植、养殖、加工等农业产业链的前端领域,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倾斜,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开发以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二是邮政储蓄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和大中型银行县支行存贷比总体较低,资金上存问题普遍存在。在允许非公资本参与投资经营的领域,还要加强监管,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美国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放松了对企业兼并的规制。为了增强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很多国家不仅放松了对国内垄断的限制,而且由政府出面干预,促进企业间的整合,以增强本国企业的实力。有些人认为国有企业只能存在于公共产品生产领域、非竞争性领域、非盈利性领域,应从一般性、竞争性、盈利性领域中退出,国有企业只能为其他性质的企业服务,而不应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争利。以往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往往是单向选择的,但近几年发展为有计划、有步骤的战略行动。
金融资本通过参与制控制了较多的经济部门和产业部门在已经推进了重大改革的基础之上和国内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明显改善之后,加入WTO、融入全球市场才给我们的经济带来了更大的收获。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十年,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主要大型国有银行完成了债务重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到2008年银行体系正好轻装上阵,要翻开崭新的篇章。应该看到,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包括四大国有银行重组上市、银行贷款和货币政策管理的改革、培育发展银行间市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引入外资加大金融系统开放等等。实际上,去年下半年以来,上述套利规模已经非常大,我们估计今年一季度非直接投资净资本流入已超过一千亿美元。我们应该从各国历史经验和国际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加速推动国内经济和金融改革,而不是以尚未健全的金融体系和风险应对机制,在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和泛滥的流动性下加速开放资本账户。
(3)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强银行间竞争,提高银行定价能力,增加资金配置的合理性。进入专题: 金融改革 资本账户开放 。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中国的资本账户是管制的——银行系统无法、因此也没有大量参与交易和持有国外的次债、欧债或相关衍生产品,而深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外金融体在中国的信贷和资本市场上也微不足道。在全球主要央行多轮量化宽松的大背景下,全球流动性泛滥、利率过低、跨境资本汹涌、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
货币政策受到政府多重宏观目标的重压,而且手段比较有限、透明度也不高。也就是说,资本账户开放有限使得中国的金融体系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躲过一劫,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以为我们的金融系统管理比欧美更完善、更有效率、风险控制更健全。
当前,世界经济还未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未来数年主要经济体受到银行体系去杠杆化、财政持续收缩、经济结构调整的多重压力,增长前景堪忧。同样,我们认为,在加大开放资本市场力度之前,我们应该先大力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改革,为之后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金融体系在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上都还存在较大问题,债券市场发展滞后,金融市场不成熟,贷存款利率长期管制之下银行和企业对风险的定价和管理能力仍然缺乏。笔者认为,国内的金融改革目前应该重点放在:(1)深化银行体系改革,加强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引入竞争,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和存款保险制度。(4)增强汇率弹性,使得汇率可以帮助货币政策而不是绑架宏观政策来应对外部冲击,减少中国货币政策执行中来自国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干扰。持这样的观点的人也许忘了中国在加入WTO之前已经在经济和贸易改革上作出了十几年的努力,包括价格闯关、国企改制抓大放小、大幅降低关税、汇率改革、民营和外资企业的壮大和发展等等。未来中国在推行经济和金融改革中面临较多风险,目前相对封闭的资本账户能为解决国内结构问题提供相当空间——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瑞银中国经济学家张宁撰稿在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的金融体系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损失,得以保全。过去一个多月,仅仅是对美联储政策的传闻已经把全球新兴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国家资本市场搅扰地跌宕起伏、险象环生。
在国内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可以稳步开放资本账户。未来几年,随着美国经济率先复苏、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国际利率水平回升,这有可能触发国际资本回流、各种资产重新定价和出现大幅波动。
(2)深化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和金融产品,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和债券市场。而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同样有较强的动机利用国内外融资成本和定价的差异进行套利。
近两年在银行信贷受管制和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充裕的流动性带来了银行表外业务及非银行信贷业务的大发展,使得金融行业的风险显著增加。中国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利率高于其他主要国家,国内外利差明显,国外资本进入中国的意愿十分强烈。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美国利率上升、美元升值、大量国际资本和套利资金抽离东南亚国家是加速危机发展和扩大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过快开放资本账户,那么短期资本流入的压力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陡增,而企业从外融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也会扰乱国内货币信贷政策的执行,并带来新的金融风险。未来中国在推行经济和金融改革中还面临较多风险,目前相对封闭的资本账户能为解决国内结构问题提供相当的空间。上述改革的目的是要健全金融体系,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高资本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率,降低系统性风险,并且让金融系统和货币政策当局有足够的手段和空间应对各种冲击。
随着美国经济率先复苏、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国际利率水平回升,这有可能触发国际资本回流、各种资产重新定价和大幅波动也就是说,资本账户开放有限使得中国的金融体系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躲过一劫,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以为我们的金融系统管理比欧美更完善、更有效率、风险控制更健全。
而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同样有较强的动机利用国内外融资成本和定价的差异进行套利。笔者认为,国内的金融改革目前应该重点放在:(1)深化银行体系改革,加强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引入竞争,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和存款保险制度。
持这样的观点的人也许忘了中国在加入WTO之前已经在经济和贸易改革上作出了十几年的努力,包括价格闯关、国企改制抓大放小、大幅降低关税、汇率改革、民营和外资企业的壮大和发展等等。上述改革的目的是要健全金融体系,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高资本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率,降低系统性风险,并且让金融系统和货币政策当局有足够的手段和空间应对各种冲击。
在国内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可以稳步开放资本账户。(2)深化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和金融产品,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和债券市场。近两年在银行信贷受管制和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充裕的流动性带来了银行表外业务及非银行信贷业务的大发展,使得金融行业的风险显著增加。中国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利率高于其他主要国家,国内外利差明显,国外资本进入中国的意愿十分强烈。
未来中国在推行经济和金融改革中还面临较多风险,目前相对封闭的资本账户能为解决国内结构问题提供相当的空间。同样,我们认为,在加大开放资本市场力度之前,我们应该先大力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改革,为之后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应该看到,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包括四大国有银行重组上市、银行贷款和货币政策管理的改革、培育发展银行间市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引入外资加大金融系统开放等等。(3)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强银行间竞争,提高银行定价能力,增加资金配置的合理性。
随着美国经济率先复苏、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国际利率水平回升,这有可能触发国际资本回流、各种资产重新定价和大幅波动。如果过快开放资本账户,那么短期资本流入的压力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陡增,而企业从外融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也会扰乱国内货币信贷政策的执行,并带来新的金融风险。